跳至主要内容

中国近代外交内幕

内容简介

编辑 语音
本书收1840至1919年,凡80年中国近代史上,11个具有重大影响、典型意义中外交涉事件的案例。

图书目录

编辑 语音
前言
一、中英《南京条约》交涉始末
〈一〉兵临城下:1842年8月的战况
1.《穿鼻草约
2.扩大侵华战争
3.耆英受命钦差
〈二〉预备会议:张喜等人的交涉
1.张喜第一次交涉
2.张喜第二次交涉
3.张喜第三次交涉
4.塔芬布等第四次交涉
〈三〉官方会晤:黄恩彤等人的交涉
1.黄恩彤等第五次交涉
2.黄恩彤等第六次交涉
〈四〉正式会谈:耆英等签订《南京条约》
1.耆英等拜会璞鼎查
2.璞鼎查回拜耆英
3.璞鼎查与耆英最后一次会晤
4.签订《南京条约》
二、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的中外谈判
〈一〉叶名琛:广州交涉
1.借口:“亚罗号事件,、“马神甫事件”
2.叶名琛及其外交策略
3.欺上唬下的手法
4.荒唐的御敌“妙策”
〈二〉桂良、花沙纳:签订《天津条约》
1.谭廷襄、祟纶赴大沽
2.桂良、花沙纳赴津
3.李泰国与奕�
4.公使驻京之争
5.签订《天津条约》
〈三〉载垣:通州谈判
1.议和与战事
2.通州议和
3.扣押巴夏礼
〈四〉奕�:签订《北京条约》
1.人质问题
2.第一次劫烧圆明园
3.第二次劫烧圆明园
4.签订《北京条约》
三、由洋人带队的第一个外交使团之出访
〈一〉蒲安臣使团:机遇与使命
1.建议与“修约”
2.再遇良机
3.使命与权限
〈二〉首航美国:中美《蒲安臣条约》
1.秘密所在
2.不负责任的演说
3.签订《蒲安臣条约》
4.美国对蒲安臣的支持
〈三〉欧洲之行:蒲安臣命殒俄都
1.英国的交涉
2.法、德等国的交涉
3.蒲安臣病故俄都
〈四〉接任使命:志刚等继续出访交涉
1.继续在俄国的交涉
2.历访比、意、西
四、中英“马嘉理事件”交涉经过
〈一〉马嘉理事件:中英交涉肇始
1.威妥玛的外交阴谋
2.柏朗探路队
3.马嘉理事件
〈二〉第一次离京赴沪:七项要求
1.中英“滇案”交涉开端
2.第一次离京赴沪
3.李鸿章初涉滇案
4.威妥玛七项新的要求
5.李、威正式会谈
〈三〉第二次离京赴沪:八项要求
1.威妥玛连发最后通牒
2.重审滇案
3.威妥玛的新节略
〈四〉第三次离京赴沪:《烟台条约》
1.威妥玛再次离京
2.赫德适时的转圆
3.列强的干涉活动
4.谈判定约
五、探虎口而索回已投之食:《中俄伊犁条约》
〈一〉《里瓦几亚条约》:崇厚与俄国的交涉
1.崇厚出使俄国
2.签订《里瓦几亚条约》
3.清朝政府拒绝批准“崇约”
4.曾纪泽赴俄前的准备
5.赦免崇厚
〈二〉《中俄伊犁条约》:曾纪泽与俄国的交涉
1.争取俄方应允重开谈判
2.中俄双方首次正式谈判
3.谈判地点的争论
4.热梅尼、布策的非正式交涉
5.中俄双方非正式会谈
6.俄国提出商改条约备忘录
7.中俄关于俄方备忘录的谈判
8.赔款问题上的讨价还价
9.曾纪泽与吉尔斯开始正式谈判
10.最后的谈判
11.签订《伊犁条约》
六、胜利者的慷慨与屈辱:《中法新约》
〈一〉战前交涉:李宝协议废弃
1.法国新的侵越活动
2.曾纪泽在巴黎的交涉
3.李、宝协议
4.李、脱谈判破裂
5.清朝政府的对策
〈二〉战争第一阶段交涉:李福协定
1.第一阶段战事
2.“业余外交”活动
3.李福谈判
4.疑案和误会
5.中法谈判再次破裂
〈三〉战争第二阶段交涉:李巴协定
1.五个失败的方案
2.赫德打出了王牌
3.金登干在巴黎的交涉
4.拟订议和草约
5.签订巴黎停战草约
尾声:李巴协定
七、没有谈判余地的谈判:中日《马关条约》
〈一〉阴谋:驱逐张荫桓、邵友濂使团
1.美国出面调停
2.德璀琳赴日
3.张荫桓、邵友濂奉命钦差
4.议和草案
5.第一次会议
6.第二次会议
〈二〉议和:李鸿章赴日议和谈判
1.中日第一次谈判
2.第二次谈判
3.第三次谈判
4.日方决定停战
5.日本提出议和条件
6.李经方出任全权代表
7.第四次谈判
8.清廷的最后谕旨
9.第五次谈判
10.《马关条约》签字
〈三〉余波:俄、德、法三国干涉还辽
八、保密二十八年之久的《中俄密约》
〈一〉中东铁路:甲俄密约交涉肇端
1.中东铁路问题提出
2.借地筑路交涉开始
3.清政府的回复
〈二〉《中俄密约》:李鸿章出访欧美
1.拒绝使臣王之春
2.李鸿章奉旨出使
3.“截道”阴谋
4.彼得堡的秘密
5.双方非正式接触
6.特别的接见
7.正式谈判
8.密约草案的争议
9.“偷梁换柱”
10.批准《密约》
〈三〉人格与良心:李鸿章的洋相和丑行
1.人格丧尽
2.良心的价格
九、死、饿狼与羔羊:《辛丑条约》交涉经过
〈一〉戏中有戏:清朝乞和与各国协商
1.奕、李抵京
2.“议和先决条件”
3.共同谈判基础
4.英德协定
5.背道而驰的“回銮”
6.第一个“惩凶”上谕・
〈二〉议和大纲:各国之间的争夺与妥协
1.甲方提出议和草案
2.“议和大纲
3.奕、李代表资格问题
4.清廷批准“大纲”
〈三〉《辛丑条约》:各国之间的分赃
1.“惩凶”:第一次会晤
2.赔款:第二次会晤
3.签约:第三次中外正式会晤
十、艰难的索还东三省谈判
〈一〉序幕:沙俄出兵东三省
〈二〉三方交涉:《奉天交地暂且章程》
〈三〉废止增阿“暂约”
〈四〉驳改正约各款
〈五〉最后通牒与拒绝画押
尾声:《中俄交收东三省条约》
十一、令人瞠目结舌的《二十一条》的签订
〈一〉无畏舰和机关枪:提出二十一条
1.日本抢夺山东
2.日置益回国聆训
3.违例呈交二十一条
〈二〉房主与房客:交涉二十一条
1.谈判程序方式之争
2.主客倒置的逐条谈判
3.谈判中断
4.日本修改条款
5.最后通牒
〈三〉重重矛盾:二十一条谈判幕后
1.有贺重雄使日
2.元老院借机干涉
3.冲突与妥协
4.英、美的态度
〈四〉五九国耻:签订“民四条约”
1.接受最后通牒的要求
2.“民四条约”签订
3.最后的辩解
参考文献
后记
[1] 
参考资料

 

评论

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

景教与祆教及摩尼教并称“唐代三夷教”。

明朝 天启 五年(1625年), 西安 掘出一块石碑,正面写著“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 ”,并颂以1780个 汉字 ,另附数十字 叙利亚文 ,引起当时传教士轰动。现时景教在中国的早期历史,大多以此作为引证。据石碑所载, 唐 贞观 九年(635年), 大秦 国有大德 阿罗本 带来经书到 长安 ,由历史名相 房玄龄 迎接,获 唐太宗 李世民接见。自635年开始,景教在中国顺利发展了150年,与 祆教 及 摩尼教 并称“ 唐代三夷教 ”。

历史资料中心,欢迎参与合作整理

 历史资料中心,欢迎参与合作整理 《历史:中国现代史史料文摘》(国际中文学院历史研究会中国历史资料中心 (zgxds.blogspot.com) 《历史:中外交流史》(国际中文学院历史研究会中外交流史) (zejls.blogspot.com) https://qingmominchu.blogspot.com/ 《历史:清末民初历史文摘》国际中文学院历史研究会中国历史资料中心 qingmominchu.blogspot.com https://qinchuhanlishi.blogspot.com/ 《历史:秦楚汉及先秦历史文摘》国际中文学院历史研究会秦楚汉历史资料中心 qinchuhanlishi.blogspot.com https://ahwz.blogspot.com/ 《历史:安徽文史资料》(安徽文摘)(国际中文学院历史研究会中国历史资料中心安徽文史研究组)ahwz.blogspot.com https://lishiwenhua.blogspot.com/ 《历史文化文摘》国际中文学院历史研究会中国历史资料中心 (lishiwenhua.blogspot.com) 国际中文学院官网 文化项目合作

任辅臣 崔秋海( 化名崔石泉、崔庸健)按照组织安排潜回东北发展组织,成立了实际是军政训练班的松东模范学

  共产国际从1919年成立始伊,就积极经略东北了,布尔什维克甚至在1917年夺取政权之前便在东北发展组织,任辅臣就是例子。 1927年广州起义失败后,崔秋海( 化名崔石泉、崔庸健)按照组织安排潜回东北发展组织,成立了实际是军政训练班的松东模范学校。 https:// kunlunce.net/e/wap/show.php https://www.kunlunce.net/e/wap/show.php?classid=140&id=136143 https://twitter.com/songcui6/status/1445487382707335180 九一八事變後,共產國際支持的抗日義勇軍經常在滿洲和華北交界處襲擊日軍,國民黨的當地政府和駐軍也暗中支持抗日武裝,這是日軍屢屢侵犯華北的主要原因,1933年的塘沽協定和1935年的何梅協定都是在北平天津附近設立非軍事區,對日軍而言是杜絕抗日武裝,對中國而言是防止日軍得寸進尺,占領北平天津。 九一八事變後,共產國際支持的抗日義勇軍經常在滿洲和華北交界處襲擊日軍,國民黨的當地政府和駐軍也暗中支持抗日武裝,這是日軍屢屢侵犯華北的主要原因,1933年的塘沽協定和1935年的何梅協定都是在北平天津附近設立非軍事區,對日軍而言是杜絕抗日武裝,對中國而言是防止日軍得寸進尺,占領北平天津。 在台灣國史館檔案中可以看到,在華北衝突中日方的抗議和不滿都是有充分的理由的,比如河北省教育廳在中小學教育中宣傳反日的内容,國民黨的縣政府暗中支持抗日武裝,中統控制了天津的保安,天津就發生了暗殺親日報紙總編的事件,多起日本人被殺事件,等等,所以華北衝突中中方有相當大的責任, 責任最大的就是蔣介石,蔣自濟南事件後就每天在日記中寫【雪恥】二字,説明蔣個人的仇日情節,九一八事變後蔣成立的第一個特務組織-力行社,就是針對日本,還有國防設計委員會,秘密在淞滬周圍修建軍事工事準備與日一戰,等等,都是在準備對日戰爭。當然防人之心不可無,關鍵是日本是不是想侵略中國? 中國是不是有能力進行對日的戰爭?1927年蔣介石下野訪日,時任首相的田中義一與蔣密談3小時,田中警告蔣不要北伐,更應該防範共產黨,蔣得出的結論是日本更關心其在華的經濟利益,日本已進入資本主義社會,經濟是日本最核心的驅動力,但是聯俄容共後的國民黨高舉反帝的大旗,把中日衝突歸結為主權衝突 ...